谷雨時節,走進上栗縣東源鄉橋頭村,青山疊翠間,一株株枇杷樹枝繁葉茂,布滿細密絨毛的果實綴滿枝頭,村民們靈巧地將淺黃色紙袋套在青果上。“套袋能讓果子少受蟲害,表皮更光潔,每斤能多賣不少錢呢!”村民李大姐邊忙活邊介紹,手指翻飛間,一串套袋動作行云流水。 這片300余畝的果園曾是荊棘遍地的荒山。村干部彭春華指著遠處連綿的果林感慨:"我們通過‘村集體+村民’合伙制,籌集資金100萬元,成立上栗縣萍水
走進被群山環繞的蘆溪鎮水山村龍窩自然村,只見滿山遍野的桃花競相怒放,紅墻黛瓦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,漁水情緣民宿掩映在青山綠水中,恍若一幅景美人和的鄉村畫卷。不遠處,游客們手持自拍桿,興致勃勃地體驗山間風景。 這幅生動的鄉村圖景,正是蘆溪縣以景村融合、產村融合、三治融合、城鄉融合、共同富裕“四融一共”為抓手,發揮項目資金撬動作用,引入社會資本整體建設運營,打造和美鄉村的縮影。 山水田園變身“網紅打
暮春時節,贛西大地綠意翻涌。4月14日,在上栗縣桐木鎮雅溪村高標準農田里,農機手李在林駕駛著插秧機在平整的水田上劃出一道道筆直的綠線。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,一株株嫩綠的秧苗整齊地扎進水田,轉眼間便織就一片新綠。 “以前這片田沒機耕道,農機下田十分不便,現在田成方、渠相連,插秧機一天能作業40畝,抵得上30個人工!”李在林抹了把汗,話語里透著喜悅。 這樣的場景,正是上栗縣統籌推進"藏糧于地
萍鄉市大安生態公益林場通過林權制度改革,發展藤茶產業,讓分散的山地和山林煥發生機,成為帶動林農增收、促進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。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,在蘆溪縣新泉鄉市上村江背的山坡上,當地村民陳述清和大安林場的職工正忙著種植藤茶。陳述清說,他把閑置的土地流轉給了大安林場種藤茶,農閑時候在林場做事,一年能賺一萬多元。 除此之外,大安林場今年還在新泉鄉陳家坊、萬龍山鄉賀家坊村、銀河鎮長竹村等地種植藤
春陽鋪灑,贛西丘陵的水田里已漾起生機。4月8日,走進上栗縣金山鎮山口村的農田間,一派繁忙的春耕圖景映入眼簾:數名村民彎腰在育秧田里,指尖輕巧地分撥著青翠秧苗;三輪車載滿秧苗穿梭于阡陌,將“綠色希望”精準送達待插地塊;拋秧處最是熱鬧,村民手腕翻飛,秧苗便簌簌墜入水田,激起圈圈漣漪。 “拋秧可比傳統插秧快一倍,大家一天至少能拋30畝,前兩天拋了70多畝,且拋秧秧苗入土淺、返青快,成活率超95%。
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 萍鄉經開區彭高鎮的田間地頭 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無人機播種技術 讓春耕生產充滿了濃濃的“科技范” 在連片的農田里,技術人員熟練地操作著農業無人機,伴隨著螺旋槳的嗡鳴聲,無人機沿著預設航線在田間來回穿梭,將種子均勻地播撒在土地上。 一艙星雨落桑田鐵翼巡春破曉煙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,無人機播種速度是傳統人工播種的近10倍,還能實現精準播種,確保
春日的楊岐山,云霧繚繞,綠意蔥蘢。沿著蜿蜒的瀝青路走進上栗縣楊岐鄉楊岐村,白墻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,千丈路依山傍水延伸,房前屋后的小菜園生機勃勃。幾位游客正在駐足拍照,遠處草莓基地里傳來歡聲笑語……這個曾隱于群山的小村莊,如今正依托楊岐風景名勝區的“春風”,以景村融合為筆,繪就一幅“生態美、產業興、百姓富”的鄉村振興畫卷。 “以前這里是雜
去年以來,安源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,以產業升級為核心、以融合發展為路徑、以科技創新為引擎,探索出一條“一產夯基、二產賦能、三產融合”的高質量發展之路,全區特色農業不斷壯大,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升級,鄉村旅游蓬勃發展,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突破。 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在高坑鎮富田村的蔬菜種植基地,村民們正在菜地里忙碌著。“這批菜心主要供應粵港
春回大地,萬物復蘇。在安源區廣袤的田野上,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畫卷正徐徐展開。連日來,全區各鎮街搶抓農時,全面開展早稻育秧工作,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。 在青山鎮溫盤村良智機械化育秧中心,一條全自動育秧流水線正高速運轉。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,工人們熟練地將育秧盤、育秧土和水稻種子放入生產線,機器自動完成擺盤、填土、灑水、播種、覆土等工序,每小時便可自動生產120個標準化秧盤。“這套設備大